今年很火紅的公視台劇【我們與惡的距離】轟動了全台,帶給了閱聽者不少的新視角與想法,也促成了許多議題再次被討論與重視。
這齣劇裡涵蓋了很多面向,藉由李曉明影院無差別殺人事件為核心主軸,帶你看見加害者家庭、被害者家庭、精神病識與社會醫療、人權律法的掙扎、新聞媒體的亂象。當這些不同面向的狀況被搬上了檯面,我們才得以去盡可能理解,去盡可能感同身受。
包容與寬恕的第一步是「理解」- 淺談「加害者家庭」
「全天下沒有一個父母,會願意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!」相信這句經典台詞大家都不陌生,一語道盡了加害者家庭內心的苦澀與無奈。
但是只要家中有人犯了滔天大錯,儘管家人其實都生性善良,怎麼可能不受到連帶責任、怎麼可能不遭受到被害者家屬與社會大眾的抨擊。這些精神與負面情緒上的折磨,也讓加害者家屬成為了某種程度的被害者,成了惡性循環。
從這一個面向來看,我們該探討的是:
第一、家庭教育:或許加害者的家人是無辜也不是壞人,但家庭教育確實是養成小孩人格的關鍵,加害者的家人不一定性格古怪或是拙劣,但教養方式多少出了點問題,無論是忽略還是給小孩壓力過大,所以去了解教養狀況,才有辦法理性的去真正解決隱藏著的問題。
第二、給予空間:不斷的謾罵、怒罵、責怪,這些情緒上的發洩確實在所難免,發生這種事情,加害者家屬內心也是充滿自責與愧疚,但是冷靜下來後,給彼此一些空間吧!因為無論是哪一方,在這樣的狀態下生活都是不好過的。
無論你原不原諒,請別忘了「放下」- 淺談「被害者家庭」
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PTSD又稱「創傷後遺症」,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、戰爭、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。
世上某人的消失,都會令某人難過。誰也不希望身邊所珍愛之人遇上任何意外,但面對生命突如其來的稍縱即逝,一時之間相信任誰也無法接受,所有的心碎、心痛、絕望、憤恨,交雜著壓在心頭,喘不過氣。
一直被這樣的情緒壓著,最終會壓出病的。我們最終還是必須勉勵自己走出傷痛,已故之人絕不會希望在世的親人不快樂不幸福的活在這世上,因此請在世之人務必謹記,帶著他們的份,繼續勇敢精彩的活下去吧!
從這一個面向來看,我們該探討的是:
第一、了解原由:發生這類事件,內心最大的問句應該是「為什麼?」,只有了解這件事發生背後的動機與原因,才有機會接受與釋然,而不是一輩子背負著情緒,背負著沒有答案的問題,那才是最心累的事。
第二、學會放下:放下不等於原諒,原不原諒在於個人的選擇,你可以選擇一輩子不原諒他,但請學會轉變心態,放過自己的情緒、放過給自己的包袱、重拾自己原本該平凡幸福的生活,學會愛自己。
精神上的弱勢族群,該「何去何從」- 淺談「精神病識與社會醫療」
劇中提到一個名詞「思覺失調症」,俗稱精神分裂。就像憂鬱症一樣,是大腦生病了,患者無法控制自已會做出怎樣的行為,但儘管因此犯了罪,我也不認為這是可以被原諒的理由,畢竟每一條生命都平等尊貴。
更別說有些患者連精神病識都沒有,沒意識到自己生了病,除了對不起自己外,也對不起別人,而這樣的狀態下,又該如何是好呢?
本劇林一駿醫生點出了一些現況問題:
(1) 監獄的精神病房,只是個單純隔離場所,根本不適合精神疾病患者。
(2) 現在監所人犯精神問題嚴重的越來越多,如在算上黑數,矯正所根本也無力照顧。
(3) 精神病患本身根本毫無病識感,得到矯正改善的機會根本微乎其微。
從這一個面向來看,我們該探討的是:
第一、社會醫療的完善:我們都不是神,無法拯救每一個人,我們只能在自已的專業裡,聯合各界力量,盡可能完善這方面的不足,給予患者容身之地、給予其家屬實質協助、給予社會大眾安寧。
第二、面對精神病患的心態:這世界各式各樣的歧視無所不在,我們很難做到一丁點兒都不用異樣眼光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,但我們可以多多發揮同理心對待,而非無止盡冷漠或攻擊,因為沒有一個人會希望自己變成那種樣子。
法扶律師的兩難,該如何捍衛「人權」- 淺談「人權律法的掙扎」
「到底什麼是好人,什麼是壞人,你有標準答案嗎?」
「他的確是犯了罪,是一個犯人,但卻不一定是壞人。」
本劇王赦律師鮮明的凸顯出反對死刑那一方的思維價值觀,也讓大多數支持死刑的普羅大眾更加理解另一方的想法,原來他們也有他們的理念與堅持,也有他們心中所支持的正義,只可惜人們要的並不是你能為他們帶來多少價值,而是是否符合他們的意願。
去釐清每個犯人犯案背後的原因,試著多一點理性去了解,去改善這個社會的不足,避免類似事件重演,而不是不停情緒上的責怪,用情緒處理問題或是給大眾一個交代(急著槍斃),都不能得到真正有意義上解決。
以李曉明與陳昌的案例來看,法扶律師當然知道他們罪該萬死,但更想爭取的是這些犯人背後的犯案動機與真相,我們無法預料何時會有下一個李曉明或陳昌,唯有拋開情緒去釐清背後的真相,才曉得如何去避免與預防,甚至透過教育降低這一類事件被慢慢塑造或發生。
所以重點並不是死不死刑,而是能否從中得到一些讓未來社會更健康的資訊。
媒體是把雙面刃,該如何體現其「價值」- 淺談「新聞媒體的亂象」
「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!」
「你真的覺得現在的新聞可以讓觀眾看到世界的全貌?」
這又是一個一直以來在台灣惡性循環的亂象,人們愛看八卦醜聞的心態,造就了媒體譁眾取寵、鼓譟煽動的亂象,促使無法平衡報導,只會片面擷取情節帶風向,嚴重時變成洗腦觀眾,無形之中更是火上添油,成了一把傷人的利刃。
一個人是否受了傷,除了從肉體判斷之外,精神跟心靈的傷口更不能忽視,但偏偏這傷口是透過媒體為媒介重創而來,因為看不見,人們便忽略它的嚴重性,其實不亞於真的拿刀砍了人。
但凡事一體兩面,媒體的價值不能只是迎合市場供需;閱聽人的水準不能只是停留在井底之蛙,理想狀態當然是希望雙方能一同進步,要不也要一方願意逐漸做出改變,媒體可以多做到媒體自律與平衡報導來嘗試矯正社會風氣,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閱聽素質,要有判斷思考的能力,而非人云亦云,跟著被帶風向。
殺人於無形之中,或許才是最可怕的。
最後,我們與「惡」的距離到底有多遠?還是多近呢?恐怕誰也沒有標準答案,這世上多的是沒有答案的問題,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,是非對錯、因果善惡,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,或許我們無法去衡量我們與惡的距離,但我們起碼能選擇縮短與善的距離,每個人都縮短一些,這世界就會離幸福再靠近一點。
➜版權聲明:
如果你的作品《影片或圖片》不想出現在本文中,請聯繫本豹,將立即刪除,謝謝。
0 留言